西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西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桂平西山地处桂东南,有着罕见的花岗岩地质结构。经过数年的地壳变动,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绝壁断崖。西山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让世人叹为观止。这些摩崖石刻,排列得疏密适宜,错落有致,以赫然的红色镶嵌在青山绿树之中,为西山平添了一抹绚丽光彩。也成为历代墨客名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绝好天地。

第一个在西山上欣然提笔的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他在西山品茶时写下了《西山阑若试茶歌》,为西山的风景增添了第一笔亮丽的墨迹。

接憧而至的是宋代苏东坡,他在浏览西山后填词写了“定风波”一阙,开篇即是“思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同时代的巨儒南宋理学家的创始团队,周敦颐和弟子程颐、程灏,紧随苏子而来,在西山上刻下“畅岩”二字,一语双关,尽显圣贤雅韵。

西山摩崖造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

如今,保存完好的,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 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

西山摩崖石刻在汕尾捷胜镇捷胜城西北侧山上,分布在"得道庵"周围。石刻共五题,在山门外小道旁岩石上,刻"同归佛海"四个大字,字高0.45米,宽0.4米,字体雄浑苍劲,是1940年1月1日海丰县长姚之荣出巡捷胜时题刻。在该庵的山门左侧,并列有三题石刻。其一是"点头"二字。1923年捷胜秀才林大尉所写,石匠吴茂盛勒石,楷体阴刻横书。字高0.76米,宽0.56米,字迹刚劲。在”点头”石刻左侧为林襄虞诗刻。民国初年, 林襄虞在"点头"石刻左侧题刻诗一首:“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字高0.15米,宽0.13 米,直书阴刻。诗文宣扬佛法无边,能使顽石点头。其三是净戒比丘根慧诗刻。诗文为:“挂锡西山乐有馀,到头名利总空虚。山僧自愧根底浅,六贼纠缠费扫除。”据传,比丘根慧原是民国初年军阀队伍中的旅长,因看破世尘而出家投得道庵为僧,遇缘禅师赐他法号"根慧",从此他在庵中念佛净戒。所题诗文,表现了他抿心自省,要在佛门中了却终生。此石刻处一巨形石壁,上端向前突出,游人一进山门,偶一回首,此巨石似向行人点头示意,故称"顽石点头",为得道庵八景之一。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