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巴林石分类)

彩石,是地质学上的分类名词,广义泛指矿体含有叶腊石成份且呈不同颜色的软石;狭义是指这些石中的不透明、不含冻地、不润泽的品种。这里采用广义的彩石概念。福建省的寿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昌化石,内蒙古赤峰的巴林石,是中国彩石的四大巨头,其中巴林石已经成为中国彩石的主力军。继巴林石之后,近年相继在赤峰所辖的巴林左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喀喇沁旗等地均发现有彩石矿源,有的有少量开采,有的正在探查。这些彩石,与巴林石一起,构成了赤峰彩石文化。
巴林石历史 赤峰彩石,自然首推巴林石。巴林石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同时含叶腊石的彩石。巴林石就文化而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福建筹山石,开采使用始于南北朝时的南朝;浙江青田石,发现使用始于南宋;浙江昌化石,开采使用始于明代。巴林石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被采掘使用并一直延用至今。久负盛名的红山文化玉器,有相当大比例的用料即为巴林石。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的红山文化鸟形玉、勾云形饰牌,均为巴林石围岩制品;所藏2件红山文化纺瓜,采用巴林黄冻石制成。该博物馆还藏有红山文化时期的巴林石石罐、巴林石玉人,均做工精细,形神兼备。
商、周、秦、汉时期,赤峰地区是东胡及其分支乌桓、鲜卑、山戎相继活动的地区,此时尽管已有青铜器出现,但尚玉、崇石之风不减,玉石制作工艺且有大幅度提高。宁城县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山戎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一些巴林石制品。巴林左旗十三敖包红土沟子村出土的两块玉,口很窄,为斜切面,系用巴林石的灰冻所制。
公元九世纪,契丹族在赤峰地区建立起了辽王朝,首都上京即建在巴林草原上,因而巴林石器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据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曾以巴林石制印,踞的是到目前尚未发现巴林石所制的辽官印实物。辽中期,佛教兴盛,巴林石也被佛事应用,或雕作佛像,或雕作法器。喀喇沁旗锦山灵悦寺所藏的一尊辽代石佛像,已被专家考定为巴林石制品。巴林右旗博物馆还藏有辽遗址出土的项珠共323粒 ,全部用巴林石的瓷白石制成。这些饰特点。这期间,还流行巴林石制作的小工艺品。这类小工艺品,巴林左旗博物馆多有收藏。在辽祖州发现的用巴林石红花冻所制的石兔,高2.5厘米,尾短臀肥,两耳后倒,形象十分动人。
元明时期,人们仍对巴林石进行零星开采,用以制作碗盏、烛台、荷包坠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香炉、佛像等宗教用品。现藏于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巴林黄花冻酒碗,质地细腻,做工精巧,堪称绝品。清代,随着巴林右旗建制和清庭两位公主先后下嫁,巴林石的使用更为发展。相传,沙巴尔台村的一位老匠人,将精心制作的巴林石鼻烟壶和荷包坠子给第四代王爷乌尔衮,王爷又献给了他的岳父康熙皇帝。康熙帝对巴林石制品赞不绝口。以后,巴林王每次进京朝觐,都要带上巴林石制品,作为最珍贵的贡品。
历史表明,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巴林石文化历时久远,它是伴随着中国北方的原始文明而发生,与北方诸民族文化相融合而发展的,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有着独具特色的的文化价值。
历史上的巴林石开采均没有形成批量和规模。巴林石的正式开采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世人所认识是八十年代以后,到、2000年,巴林石一举打入六个候选国石之列,巴林石及赤峰彩石,是刚刚从历史走出来的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巴林石传说 在赤峰彩石文化,特别是巴林石文化形成过程中,生成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如《鞭赶石山》——巴林草原原没有山,那些山都被二郎神用赶山鞭赶到大海里去了。山太重,把龙宫都压坏了,金银珠宝库也被砸塌了。龙王每日愁眉不展,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后来,聪明的三龙女想出计策,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把二郎神的赶山鞭骗到手,挥动鞭子,开始赶山。因为龙王父女在把什么山赶出海的的问题上犯争吵,因此只把土山、石山赶出海,而这些石山、土山在海里时与砸塌的宝库混在一起,所以就混杂上来许多宝石,这就是巴林石的来源。如《查干和赛汗》——金时,巴林草原仍为金上京。一天,新登基不久的皇帝在查看风水宝地时,发现了美如天仙的查干姑娘,意欲纳妃子。但查干已与小伙子赛汗成亲,刚刚行完了祭拜山神之礼。皇帝为了夺取查干,下令杀死了赛汗,查干毅然撞死在皇帝面前,后来两人都变为石头。十年后,皇帝驾崩,在送葬的路上下班,两石人挡路,风水师和州官下令烧石,怎么烧也烧不烂。正在这时,天下起瓢泼大雨,忽隆一声天塌地陷,查干、赛汗与风水师、州官等都被埋进土里变为巴林石。人们说,彩石、冻石是查干、赛罕所变,杂质石和狗屎地子石是风水师及州官等狗官们所变。除此,巴林草原还流传着诸如“石佛降妖”、“劈石出水”、“巨石除妖”、“三选公茔”、“化石山化掉了石团长”等神话与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这 些神话与传说,使巴林石尽染人文色彩。
巴林石印章 巴林石首先是印材石,可做印章。印章作为一门艺术,对印材的质地有着特殊的要求,巴林石是印材名石,硬度适中,奏刀爽利;质地细润,柔而易改;少杂质,少绺裂,制印可以为所欲为,既可出效果,又可出风格。巴林石荒料大者俞吨,小者盈寸,这在其他印石中是不多见的。作为印材石,巴林石日益走俏篆刻界。在赤峰及下属各旗县区,因为当地产石,因而成就了一大批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笔者及印道同仁崔连魁、孙礼、杨少辉等。近年成绩卓然,有的入不敷出展、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展,有的入选全国大展。外地篆刻实现在也大量使用巴林石,许多获奖作品和印坛名作均系用巴林石所刻。于1999年落成的杭州国家印学博物馆,以突出的地位,宣传、介绍巴林石,使巴林石在印材界的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提高。
巴林石工艺品 巴林石因硬度适、色彩丰富、质地细腻而成为雕刻工艺品的理想石材。历史上的巴林石雕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红山文化时期,巴林石制成品大都是小件装饰品,雕刻工艺主要是切割磨制。辽及明清时期,已出现了加工作坊,加工工具及工艺也都相当进步。当代巴林石雕,是在广泛吸收青田石雕、寿山石雕等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巴林石矿的开采,赤峰市区及巴林右旗相继开办石雕工艺美术厂矿,分别从山东省掖县、吉林省通化县、福建省福州市、浙江省青田县选聘雕刻师傅边生产边培养本地雕刻人才。与此同时,福州、青田、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厂家也开始使用巴林石进行工艺品生产。经过多年努力,巴林石雕已经走出赤峰,打向全国,一大批优秀作品先后面世,在海内外产生影响。《驯马》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骏马奔腾向未来》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礼物赠送香港特区政府,《月夜群豹》等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松梅映血》、《熊猫》被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巴林石雕已引起国家邮政部门重视,在当地政府、集邮部门和有关人士的运作下,以巴林石雕为主题的纪念邮票可望在近年发行。
巴林石收藏 巴林石还是收藏品,是石玩石。在浩浩荡荡收藏大军和难以计数的收藏品中,巴林石越来越引人瞩目。巴林石具备稀有、不可再生、宜于长期保管、可供欣赏把玩、很少重复性等收藏要素,因此,巴林石不断激发着收藏者的热情。近年,巴林石收藏最热的是巴林鸡血石和巴林福黄石,这是因为鸡血石和福黄石储量不多、开采量小、价格高、名气大,因此价格一路飚升。巴林冻石、水草花等名贵品种价格不断上扬,彩石、图案石也是人们的抢手货。巴林石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藏石、赏石既可赏心悦目,又能陶冶性情,定会不断吸引人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巴林石研究和赏析 随着世人对巴林石的了解、认识的逐步深入,一批介绍、研究、赏析巴林石的著述先后面世,由此,产生出了一批巴林石艺术家和巴林石学者。《巴林石志》,作者胡福巨,1989年9月北京出版社发行,书法大师、著名学者启功题写书名,印学大师、著名学者康殷作序。这是第一本介绍巴林石的专著。以后,《巴林石考》、《巴林石谱》相继出版,逐步规范了巴林石大部分品种的名称,并以图录形式对巴林石进行了形象宣传。《中国石玩石谱》、《中国宝石和玉石》等著作,或辟专章,或列专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巴林石。最具权威最科学最严谨介绍巴林石的大型专著是 1999年末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巴林石 》,总策划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收藏家、书法家王占,主编是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书画家、篆刻家高延青,笔者同黄凌云、杨春广、曲万军任执行主编。《中国巴林石》科学地全面介绍了巴林石的历史、产地、分类、鉴赏、加工、收藏、开发、研究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情况,图版含巴林石文物和巴林石各类品种,可供篆刻家、篆刻爱好者、石雕艺术工作者、藏石赏石家、印学印材研究者使用,收藏、研究和鉴赏。
巴林石题咏 近年来,面对天赐美石,许多领导、文人多有感慨,多发诗兴,从而把巴林石文化引入高雅殿堂。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布赫、费孝通、王光英、蒋正华,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主席云布龙,学者王世襄、朱家、冯其庸、史树青等或题词,或题诗,盛赞巴林石。赤峰市政协副主席、书法家、诗人黄凌云先生于2000年印行《巴林石赋》,笔者作序,黄文海先生题跋,第一次以诗集的形式赞赏巴林石、宣传巴林石,把巴林石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郭振友、张凤鸣先生2000年亦出版有《巴林石欣赏》,即辑录了大量民间传说,又对许多精品作精彩赏评,以文学语言介绍巴林石,开辟了巴林石文化的新领域。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