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关于风俗的描写

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关于风俗的描写

风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意识构成的风俗习惯,具有很强的渲染性和感染力。从作家本身来说,生活在某一地域,他们的情感和意识必然受到该地群体风土人情的熏陶,其作品必然带有某地特殊生活习俗的烙印。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是作家创作需要撷取的生活素材,独特的传统的生活风尚又是作品深广的文化背景。鲁迅生长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吴越文化的重心地带――绍兴。鲁迅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家庭对他进行的是上层的封建传统的教育,但他是那样厌恶“三味书屋”的生活,而对民间下层文化是那样的如痴如醉,是吴越风俗文化培养了他最初的美感兴趣。由于风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刻,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对吴越文化的描写俯拾皆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的作品特别多,其风俗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的风俗描写不仅能增加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舞台,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同时其描绘的风俗画能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产生精神的愉快,富有美感,表达作者的美学思想。

一、风俗描写增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每一个作家都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面带进作品中去,特别是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使他的作品带有了家乡风情民俗色彩,并打上自己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印记。由于鲁迅对家乡的人文风土印象非常之深,因此他那以描写浙东农村为题材的小说,无不倾注着他特有的乡土感情。以自己对乡土独特的感触,把风俗描写引入作品,从而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社戏》中写的年规戏,还写了到“鲁镇”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若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的风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还有美女蛇若白天呼唤人名夜间便来吃人肉的民间故事,以及故事的演化的教训。《祝福》中新年燃放爆竹、新年准备“祝福”大典时女人们杀鸡、宰鹅、买猪肉、点香烛,而拜的却只限男人的风俗。《故乡》里“我”回到故乡,搬家前要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人的人情世故。《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一过宵,便可随意使用;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不许说别的话,这是一年中运气的事情,还要吃一点福橘;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鲁迅善于在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