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核雕南北工误区(图)

走出核雕南北工误区(图)

 北派核雕陈克明:长款十八罗汉

南派核雕慧明:单面十八罗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橄榄核南方雕刻和北方雕刻的话题,成为橄榄核爱好者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网络上更是把南方橄榄核雕与北方核雕混为一谈来讨论,让喜欢核雕的朋友说起北方核雕便谈核色变,总是习惯于按照地域把橄榄核雕分为&ldquo南工&rdquo和&ldquo北工&rdquo。而且认为&ldquo南工&rdquo的工艺超过了&ldquo北工&rdquo。一提起&ldquo北工&rdquo,就认为是粗糙、简陋、低档的代名词,即使&ldquo南工&rdquo工艺再蹩脚、再粗陋,也被一些玩家认做是好玩意儿。

  我认为,这是文玩爱好者的的小偏见,是对核雕工艺认知上的误区。我认为,把核雕艺术简单地划分为南工和北工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不能单纯地看待南工和北工,当年京城文玩文化鼎盛时期很多技师集中在北京周边,形成了北工的流派,并且现在有些北工学院派的技术也非常精湛。所以我觉得看待南工、北工主要看雕刻师的技艺。

  南工、北工一词并非简单的指核雕,亦非简单地按地域划分工艺技法差别,研究了南工、北工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如何逐渐产生的、在相互学习中又如何促进各自发展后,就会领悟到南北工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工艺的精华,都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差别迥异的艺术审美表现形式,同时也印证着我国这几千年来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和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过程。应该说南北工雕刻技法和表现形式是代表着我国文化艺术两类差别迥异、风格鲜明但又互鉴互融互促的艺术审美统一体。

  北工核雕一般而言以桃核雕为代表,在桃雕领域代表北工的当属潍坊桃核雕。其桃雕在明、清两代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历史传承和鉴赏定位甚至高于南方橄榄核雕。明、清两朝皆以北京为政治中心,明代立国时就有回族和蒙古部分氏族相助,其政权的组成特点和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反映在对文化艺术审美上也多趋于简洁疏朗的北韵,清代时期更是以游牧满民族为政权核心,在此时期原游牧民族用于投掷打猎的传统石子逐渐演变为王子、贝勒和士大夫们手中雕工精美的桃核雕文玩把件,并形成了以此表明身份、显示时尚的北方特有的文化之风并流传至今。清代还在宫中为此专设造办处,为皇室公卿提供最精美的桃雕珍玩,正是皇家的喜好使桃雕在民间也蔚然成风,故促使以山东潍坊为中心的桃雕工艺得以极大发展,在深厚的北方文化积淀下山东潍坊所代表的桃雕北工在这几百年历史传承中涌现了不少极具&ldquo北工&rdquo风格的出类拔萃的核雕艺术家,创作的精品亦是美轮美奂,当代潍坊桃雕也名手如云盛名不衰。

  与此同时北工的橄榄核雕也有很大的成就,只是榄核原料相对桃核稀少,在创作数量上不及南地,故被其桃雕的巨大成就所掩盖。随着近几年来南北经济的日益贯通,榄核亦被北方优秀核雕艺术家们更多地用于艺术创作,并在审美和技法上更兼具现代雕刻艺术扎实的塑型功力,使作品形象更为传神、造型雄阔大气的新北工&ldquo海派&rdquo之风格。其代表人物有程德柱、陈克明、李永利、曹智、邓威、李剑、李志勇等。

  核雕南工惯指橄榄核雕,自古发祥地在广东、江浙一带,核雕南工的兴盛是伴随着明、清时期南方内有大运河、外有远洋贸易,促使经济活动和各类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类手工业艺术品艺人得以全面发展和传承,并在很多新的艺术领域起到了开拓和引领历史的作用。核雕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自明代艺人们巧妙将南工的精细小巧特点在榄核微雕中充分发挥和展现,创造性地开创了一项极富中国特色、极富魅力的核雕艺术门类,并在此后各历史时期为核雕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核雕工艺品大部分出自南地,从事的艺人也多聚集于南方苏州吴中舟山一带,广东、浙江、福建、安徽也不乏核雕高手,而且流派有别、技法独特,常有绝品传世。南地核雕作品的题材种类全面、制品的繁简精凡兼有,现已对此艺术门类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故一般爱好者已将南工橄榄核雕视为判定核雕品质的标准,此虽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着南工核雕所做出的历史成就。

  南工、北工自古就有分别,是我国地大物博审美多元的发展特性使然。从地理上多半以淮河为界,自北山川逐愈雄健、地势愈加开阔,从而反映在其所居于此的人们对审美的内在感受即是豪迈粗犷、朴拙率真。自8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玉龙那简约雄健之美已蕴含了当下定义为北工的工艺风格精髓,后世中秦俑、北魏佛像、唐昭陵六骏、山西五台山法相和桃核雕皆是北工风格之艺术高度的不断丰富和阐释。

本文出自:china文玩网 www.lsmhtw.com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