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历史文化之明清时期

简介:明清时期南红玛瑙文化达到了南红玛瑙历史的第二个高峰期,精美作品层出不穷。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南红玛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其中明朝的徐霞客就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保山南红玛瑙的特点,“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

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 ”,正是徐霞客的这一发现,使得保山南红玛瑙成为了明清时期皇家用料的首选产地。但由于地质环境等因素,保山料多綹裂,难成大器。


到了清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兴起,藏民喜欢佩戴红色饰品,起初所配红色饰物为红珊瑚,但红珊瑚高昂的价格和稀缺性使得很多藏民无法获得,从而南红玛瑙成为其替代品而逐渐被普及开来。

在藏传佛教中,七宝中的“赤珠”就是指南红玛瑙,非常的珍贵,藏民常用之入药,养心养血,信仰佛教者认为他有特殊功效。

雍正元年(1723)年,南红走入清廷,记载其品种的名字叫做“红白玛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人民出版社,2005年)。

正是由于藏传佛教对清廷的影响,南红玛瑙与藏文化有了交流,尤其是雍正个人长时间沉浸于藏区文化中,南红走入清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随着清廷上层文化对藏文化的偏爱,清朝规制之外出现了南红的很多配饰,比如朝珠、官帽上的顶珠等。

我们从一些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南红材质的分珠(即朝珠串中那4颗大珠)、南红玛瑙三通配饰、背云、佛头、佛嘴、坠子等。一般这些南红配件都配合象牙、翡翠材质使用为较常见。十分罕见的南红雕花珠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朝珠范围的,清手串珠也同样属于此范围。因为制作的精细程度较高,并且由于内陆人并不以南红入药,一般品相相对完整,所以朝珠的价格也是南红中非常高的。

与此同时,南红开始出现雕件文化,清廷将御用玉雕工匠做南红雕件作为装饰品在宫廷摆放,而大臣们则以其象征身份地位而摆于家中。

正是由于这种疯狂的喜爱,南红玛瑙在清晚期矿源枯竭,南红玛瑙历史文化暂告一段落。

部分明清时期南红玛瑙遗存雕件欣赏: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