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的要害就是“不协调”

滑稽戏的要害就是“不协调”
作者:李涵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12期

拒绝笑的人大概是不大有的,但是一个懂事的人笑起来也总会有自己的理由。笑得得当,会很开心;倘使碰到有人硬要你笑、你却笑不出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没趣。

我对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曾多次设想“一个人在哪种场合可能会笑、而在哪种场合不大会笑”的可能性。

早年,我同文化局的一位同事聊天。他叫胡廷源,是位滑稽戏作家,曾同姚慕双搭挡演过独脚戏。有一次我问他,你能不能跟我说一件事,保证我会笑,他想了一想,说:

“有个工人,她有一件事情想不通,遂去寻支部书记诉苦。说着说着,激动起来,眼泪直流。支部书记马上从自己口袋里拿出手绢递给那位女工。对方拿看手绢擦眼泪,擦完眼泪,顺手把手娟塞进自己的口袋里。旋即,书记拍拍她的肩膀说:‘喂喂,这块手帕是我的。’女工立即把手绢还给书记……”

胡先生讲完故事,我不禁笑了起来。

不过我定下神来一想,这个小故事,虽然人物、情节、转折,大体上都具备,但是,叙述者如何去讲,如何使之具有戏剧性,使人体味到滑稽感,非常关健。如果没有必要的语速变化,同时配有恰当的情绪转换,恐怕难以达到让听众突然笑起来的目的。但是倘使处理得巧妙,倾听者很可能想想还想笑,他们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设想出发生这件事情之后的种种可能性,并由此体会到欣赏的滋味。相反,如果缺乏上述手段,听众就可能笑不起来。

对于滑稽戏,我国的学者曾有不少经典的论述。王国维在1907年写过《人间嗜好之研究》,他把喜剧与滑稽剧放在同等地位。他认为滑稽戏“不独使人能笑,而且使人敢笑,此即对喜剧之快乐之所存也。”他认为“笑人者”的“势力”要强过“被笑者”,这就是肯定了滑稽戏创作者的优越感。这种观念同历来的艺术实践是吻合的。

姚慕双、周柏春这两位滑稽戏大家,他们的作品,突出地呈现出一种在观念上比一般人要略高一筹的长处。独脚戏《各地堂倌》是一出优秀的保留剧目,这部作品不乏精彩的细节。比如有一段:在饭桌上,两位吃客相遇。菜上桌了,甲刚刚要去盛炒虾仁,乙迅即问甲;先生贵姓?府上是在……?甲只得将筷子放下,回答乙的问题,而此时盆子里的虾仁已被一扫而光,遂使甲极其不快。须臾,海参来了,甲想这次自己动作要快,不能让人家再占便宜,可是乙却迅速追问:您府上在……?这一来,甲吃海参又脱了班,心中不禁懊丧。回家之后,闷闷不乐。过了几日,请吃饭的柬子又来了。甲想,此番非要报复不可,于是自己便早作准备。宴席开始,菜一上,甲便抢先问乙一个问题,不料乙只管吃菜,一边掏出一张名片给甲,原来名片上姓名、地扯,一应俱全。甲颓唐之余,不得不佩服对手,确实高出一筹。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